提示:您已進入導航區(qū)1,本區(qū)域含有5個鏈接,按下Tab鍵瀏覽信息
提示:您已離開導航區(qū)1
|
|
|
|
提示:您已進入視窗區(qū)3
提示:您已離開視窗區(qū)3
傳說南宋景炎元年(1276年),元兵大舉南侵。當時厚街有個姓王的村民制成一種獨特的食糧,就是把浸透的大米與切碎的豬肉加鹽拌勻,和水灌進豬肉腸內(nèi),用水草扎成一節(jié)節(jié),蒸熟后攜入山中食用,使自己在逃難的日子里不致挨餓。這就是臘腸的起源。后經(jīng)歷代改進,到明朝中葉,厚街臘腸基本定型,成為比雞蛋稍小的橢圓形的干肉團。當時厚街圩場已相當興旺,每逢圩日,趁圩的人絡(luò)繹不絕,臘腸業(yè)也隨之興起。到20世紀初期,厚街臘腸已遠銷港澳及東南亞。在20 世紀30 年代, 信昌、興法、燦記等作坊的臘腸產(chǎn)品已經(jīng)馳名港海外。
厚街臘腸具有形、色、香、味俱佳的特點。傳統(tǒng)的厚街臘腸外形短壯,呈橢圓形,紫醬色,比鴿蛋大而比雞蛋?。挥|之有彈性,玲瓏美觀。色澤鮮明,由于采用新鮮薄削的腸衣包裹,里面的肉茸肉粒清晰可見,嚴格選用豬的后腿肉,配以正宗的山西汾酒,制好的臘腸蒸透出淡淡的肉香和酒香。傳統(tǒng)的厚街臘腸一節(jié)節(jié)特別短小,幾乎像一個大紅棗一樣,所以又叫棗腸。食用起來非常方便,而且還有個好處,比如煮飯的時候剪取幾個放在飯上蒸熟時,它的香味都會包含在腸里,不會散失。
?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