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大王山傳說:
大王山,古稱大王嶺、三峰臺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明朝萬歷47年(公元1619年),朝廷禮部尚書李伯襄奉旨到清溪一帶巡視,見此地峰巒疊嶂,群山環(huán)抱,溪水南流,清澈如鏡,觸景生情、詩興大發(fā),于是賦詩一首,詩中有“矚目河湛清溪水,源頭出處隱山中”的句子,清溪因此而得名。相傳,李伯襄意猶未盡,沿著大王山的王嶺古驛道登山攬勝。身處山中,李伯襄被這山中萬物蔥蘢、古樹參天、藤粗如蟒、鳥語花香的人間美景所吸引,在山頂佇立良久。精通風(fēng)水的李伯襄感嘆這大王山雖不及北部銀屏山系的險峻,但其背依銀屏山系,面朝南海,左龍(龍崗)右鳳(鳳崗),中扼清溪南大門,兼?zhèn)潺堷P呈祥之象,確有王嶺風(fēng)范,乃是嶺南大地難見的一座寶山、福地。
相傳,跟隨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清溪三中梁氏先祖帶著果種,榮歸故里,希望給果種尋找一個“家”,使其早日育苗成林,造福家鄉(xiāng)父老。懷著這個美好的宏愿和對航海王鄭和的敬仰,他跋山涉水,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,足跡遍布莞邑大地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,梁氏先祖來到三中村上圍時,見山中草木旺盛,百花齊放。尤其是藤樹纏繞、靈氣盡顯的野生禾雀花,讓他眼前一亮。于是便將果種的“棲息”之地選在此處,并給這山取名為“大王山”來銘記航海之王的豐功偉績。大王山之名因此而代代相傳,延續(xù)至今。不僅如此,梁氏先祖還迎娶了本地客家女,在大王山下安家落戶,一同在山上植樹造林。百年之后,梁氏先祖之愿終成,大王山果樹成林,滋養(yǎng)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。
后世有詩云:半生忙碌赴重洋,卸甲歸田濟家鄉(xiāng),傾心盡力育山林,為把壯舉世代揚。百年之后達宿望,雀花飛舞果正香,回首遐思英雄事,今啟新帆憶舊航。
二、“百年好合”樹傳說:
“百年好合”樹位于大王山森林公園主入口的左側(cè),又名“愛情樹”。它們本是一棵百年古芒和一棵百年古榕,但經(jīng)百年的風(fēng)雨“牽線”,兩樹相抱相生,“有情樹終成眷屬”。兩樹側(cè)枝互連,氣根纏繞,融為一體,宛如一對戀人貼身擁抱,相依相偎、情意濃濃,任憑日月更替、滄桑變換,依然不離不棄、忠貞不渝。而在這神奇景觀背后,還藏著一個美麗的傳說。
相傳在很久以前,清溪有一對相愛的男女,緣定終生。但因戰(zhàn)事連連,男子不得不從軍報國。男子出征前,與女子相約大王山種下兩棵樹苗。女子種下芒果,盼男子從軍后能綻放個人光芒,成就一番事業(yè)。男子種下榕樹,望他們“同根同源、心手相連”。十年過去,樹苗已成大樹,男子仍未歸來,但女子一直堅信男子會信守承諾,回來娶她。一天,女子如往日般來到兩棵樹下,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男子就在樹下等著她。男子久經(jīng)沙場,已成為一位戰(zhàn)功赫赫的將軍,但他沒有忘記當初許下的諾言,甘愿放棄榮華富貴,歸隱山田,迎娶女子。從此,他們在大王山下過著平淡幸福的日子。人們發(fā)現(xiàn),兩株大樹樹枝縱橫交錯,互相纏繞而生,宛如戀人相擁相守,相依相偎,也恰好寓意著二人永結(jié)同心,百年好合。
三、“永樂樹皇”“永樂樹后”傳說:
永樂樹皇”“永樂樹后”又名“蜜望樹皇”“蜜望樹后”,其中樹皇位于大王山西北側(cè),樹后位于大王山南山花谷旁。相傳,明朝明成祖朱棣(1402年-1424年在位,年號永樂),于永樂三年六月十五(1405年7月11日)命正使鄭和、副使王景弘率領(lǐng)200多艘海船、2.7萬多人出使西洋。莞邑之地鄉(xiāng)勇紛紛應(yīng)航海之王鄭和號召,在其麾下任水手勇士。清溪三中梁氏先祖因為人忠勇、屢獲戰(zhàn)功,被鄭和選為貼身侍衛(wèi)。途經(jīng)南洋時,清溪三中梁氏先祖被當?shù)匾环N綠黃色的水果所吸引,此果不僅肉多味甜,且果樹還能遮陰避陽。梁氏先祖遂采買此果,留下果核。歸國后,鄭和念及水手勞苦功高,不習(xí)慣北方生活,便賞賜果種,并準其還鄉(xiāng)。水手回鄉(xiāng)后,最終覓得寶地“大王山”,將果種播種山上,一愿果樹成林、福澤后人,再愿人們銘記鄭和之航海壯舉。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滄桑之后,水手當年種下的十幾棵蜜望樹,如今已經(jīng)繁衍至十萬多棵,其中樹齡超百年的有5000多棵,形成了規(guī)模龐大的蜜望古樹群落,最大的兩棵被稱為“永樂樹皇”和“永樂樹后”。它們樹齡約有600多年,樹高近20米,其中,“永樂樹皇”胸圍4.72米,“永樂樹后”胸圍4.65米。
四、“百年姊妹”樹傳說:
“百年姊妹樹”是兩棵百年蜜望,位于大王山南山花谷旁,樹高近20米,其中一棵胸圍為3.2米,另外一棵胸圍3.3米,樹齡有近500年。從南山花谷往大王山方向遠遠望去,宛如一對亭亭玉立的孿生姐妹,屹立山下,翹首遠望。
相傳在明·天啟年間,清溪一對孿生兄弟與鄰村的孿生姐妹在大王山下對唱山歌,相識相愛,共結(jié)連理,成為十里八鄉(xiāng)的一段佳話。
但婚后不久,明朝最后一批倭寇侵犯福建沿海(1624年),孿生兄弟雙雙應(yīng)征入伍,抗擊倭寇。此后,孿生姐妹每天相伴山下,以歌寄思,盼君歸來,就這樣日復(fù)一日,年復(fù)一年……一晃十余年過去了,孿生姐妹青絲已成白發(fā),也沒等到夫君歸來。十年里,姐妹倆從未有改嫁之心,堅定不移,更是悉心伺候年邁的公婆終老。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,姐妹倆不見蹤影,久久未歸。后來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姐妹倆經(jīng)常站立的地方長出了兩棵蜜望樹。如今,“姊妹樹”依然挺立于大王山腳,相依相伴,翹望遠方。這個凄美的故事也向我們展示了客家女對愛情忠貞不渝、對老人至臻至孝的美德。
五、“五子登科”樹傳說:
位于大王山“藤后”附近,有一棵由主樹干生出五個次樹干的蜜望古樹。據(jù)鎮(zhèn)農(nóng)辦園林技術(shù)人員介紹,這棵蜜望古樹的主干當年在生長過程中一度因某種原因斷裂,瀕臨死亡。然而,頑強的生命力又激發(fā)它萌生出五根次干,長成如今“五枝并立”的生態(tài)奇觀。
相傳以前在大王山腳下有一對卓氏夫婦,長年以砍柴為生,日子過得清貧卻有滋有味,唯獨不美滿的是,二人成婚多年仍膝下無子,遍訪名醫(yī)亦無果。這讓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們心急如焚。一天,夫妻倆上山砍柴途中,發(fā)現(xiàn)山上一棵蜜望樹遭受了嚴重的蟲害,部分枝葉已經(jīng)枯褐。卓氏夫婦為了挽救這棵樹,便日日上山悉心照料。數(shù)月后,果樹不僅長勢甚好,更令人驚奇的是主干上又長出了五根新的枝干。不久,卓氏家中也傳出喜訊,卓氏妻子懷孕了。懷胎十月,卓氏妻子竟生下了五胞胎,讓老來得子的卓氏夫婦歡喜不已。原來,是卓氏夫婦救樹的事情感動了山中的神仙,而給他們送來了五子。后來,他們的五個兒子平安長大成人,一起考取了功名,光宗耀祖。人們便將這棵蜜望古樹取名為“五子登科”樹。
六、“藤王”“藤后”傳說:
“藤王”“藤后”位于大王山詠花亭旁。相傳很久以前,南海中有一條魚蛇修行了500年之后,變成蛟龍,只見其首如虎、身如蛇,長有數(shù)丈,聲如雷鳴。這條蛟龍仗著道業(yè)深廣,法力通天,便在南海一帶興風(fēng)作浪,禍害百姓,變成了一頭惡蛟。南海龍王多次圍剿未果,便上報天庭,玉帝為此震怒,立刻派出哪吒率天兵天將下界除妖降魔。蛟龍寡不敵眾,身負重傷,逃至大王山。觀音菩薩念及蛟龍修行不易,只是誤入歧途,便向玉帝求情。蛟龍因此得救,并得到觀音的點化,在大王山潛心修道,最終修成正果,化為真龍,造福百姓。此后,大王山便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樹木茂盛,百花齊放。更令人稱奇的是,在蛟龍修行之處,長出一棵花藤,呈扶搖直上、騰躍九霄之勢,人們便將這株花藤稱之為“藤王”(蛟龍?zhí)?。而在不遠處也長出一棵花藤,其周圍長滿滴水觀音,仿佛當年觀音點化蛟龍一般,人們便稱這株花藤為“藤后”(觀音藤)。
“藤王”是大王山最粗的禾雀花藤,樹齡有300多年。其狀粗如臂膀,呈扶搖直上、騰躍九霄之勢。花藤周長1.3米,比目前國內(nèi)公布的藤圍周長70厘米的禾雀“花王”還要粗60厘米,是名副其實的“藤王”。其枝藤攀沿占地3000多平方米,蔓延至根系最長處有100多米。從詠花亭遠望,“藤王”猶如猛虎下山、蛟龍出海?!疤俸蟆睒潺g也有300多年,花藤周長1.19米,比目前國內(nèi)公布的藤圍周長70厘米的禾雀“花王”還要粗49厘米,枝藤攀沿占地2000多平方米,蔓延至根系最長處有70多米。
七、禾雀花傳說:
相傳,清溪大王山腳下,原有一片良田。谷神后稷曾在這里指導(dǎo)過村民種莊稼,年年五谷豐登。有一年秋,村里突然出現(xiàn)一群又一群的禾雀飛到田里偷吃莊稼。村民紛紛去驅(qū)趕這些雀鳥,但是雀群數(shù)量龐大,根本無法趕走,村民只能看著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被吃掉而傷心欲絕。村民們無計可施,只得到廟里祈求谷神庇佑。后稷聽到村民們誠心的祈禱,便向大王山的龍神求助。
本已化作“藤王”的龍神使出法術(shù),命自己的藤子藤孫們把禾雀全部困住,一串一串的掛在樹上,并只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后飛出來。天庭知曉此事,不僅褒獎了龍神,還派百鳥仙子協(xié)助看管這些禾雀。仙子的裙帶便化成了山間一條條樹藤,彩衣則化為山下的一片花海。自此,這里再沒有禾雀偷吃糧食了,村民們又過上了安居樂業(yè)的生活。而大王山也多了一種花,叫禾雀花,每當禾雀花含苞待放時,就是提醒人們勤勞耕作之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