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页面,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,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。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

继续访问放弃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街镇 > 中国东莞石排镇栏目 > 概况 > 文物景观
埔心村古建筑群
  • 2020-08-12 10:43
  • 来源: 本站
  • 【字体:    打印
  • 分享到:

埔心王氏大宗祠

埔心碉楼

埔心村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埔心村,与塘尾明清古建筑群相邻,位于塘尾村的东北面。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以王姓聚居的村落,村内保留了一大批明、清年间的民居、祠堂、炮楼和部分围墙等建筑,主要建筑包括王氏大宗祠、王氏宗祠、云岗社学、洪圣宫、大炮楼等。其大多建筑为三开间三进院落式布局,硬山顶,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,以红石为柱、础,青砖筑墙。古建筑群内祠堂、民居、巷道、围墙保存基本完好,部分建筑的历史价值较高和建筑风格独特是埔心古建筑的一大特点,对于研究明清古建筑和东莞民居、村落布局有很高的价值。埔心王氏大宗祠:在石排镇埔心村。始建年代不详,坐南向北,前后三进,长44米,宽14.5米,面积为638平方米。宗祠面阔五开间,硬山顶。首进明间及次间屋脊有博古灰塑脊饰,高5.2米,梢间屋脊略低60公分。门前有两头大麒麟石雕,两座红石旗杆台和四块夹杆石,夹杆石分别刻“乾隆甲寅恩科中试第一名举人王大安竖”、“嘉庆庚午科恩中试第一名举人王锡田竖”。祠堂内首进与二进天井中间,竖一座红石造三楼三间歇山屋面牌坊,牌坊屋脊灰塑和麒麟陶塑装饰,色彩艳丽、造型生动。祠堂第三进是安放祖先灵位的地方,悬挂着“根源重地”的牌匾,经追溯清朝大将王德榜的先父是从这里分支到湖南,王德榜曾回乡拜祖。祠堂右边为埔心围门,门宽为1.3米,门额上有“迎龙门”雕刻。据《东莞县志》:王德榜(1837—1893),字朗青,石排埔心村人。其父在湖南经商,王德榜出生于湖南江华县,后加入湘军,在征剿太平军的过程中立下不少战功。清光绪七年(1881),王德榜奉命督师防守广西镇南关时,顺路回乡拜祖和修筑先人坟墓,还领头创办了“云岗社学”,供贫苦子弟读书,同时在东莞招募了一批新兵。光绪十年三月,王德榜署理广西提督。光绪十一年正月,法军炮火毁坏镇南关,帮办军务提督冯子材在镇南关筑长墙三里多,筑垒扼守。二月八日,冯子材亲自督战与法军大战,王德榜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,大胜法军。二月十三日,收复了边界。清军准备进攻北宁时,法军震慑,罢战议和。三月,王德榜等撤回镇南关。光绪十六年(1890),王德榜补受贵州布政使。光绪十九年(1893)春,卒于任内,终年57岁。埔心王氏宗祠:在石排埔心村,据其建筑风格而言乃是明朝年间的建筑。坐南向北前后为三进,中轴线主体建筑有头门、中堂和后堂,首进有红砂岩塾台。祠堂面阔三开间,硬山顶结构,进深41.02米,面宽13.8米,面积566平方米。第一进梁架饰有鳌鱼和卷草木雕工艺精湛,镬耳山墙,灰塑正脊。祠堂内有一块道光十六年(1836)丙申年春二月,七十四岁的崔弼漫所题《叙堂课文碑记》。其碑文的大意指叙堂早期乃是一所用于传礼授教的场所,当时的村民筹集捐款,款项一方面用于聘靖有经验的教师;另一方面,他们将部分款项对学习成绩和教学成绩好的师生进行奖励,致使这一带形成一种大兴学业之风的良好氛围,为把这种经验和做法流传于后世,经当时广东通志局同意将文章勑石作记。埔心碉楼:又称大炮楼位于石排镇埔心村。始建于明末年间。炮楼为红石青砖结构,坐西向东,面阔16米,进深9.6米,高约13米,面积为153.6平方米。据村民反映,炮楼在古代是村里的人为了防止强盗的“标参”绑票索财和东江缺堤时避难所用。清朝中期,炮楼内设置一支重约60担的大炮。土改结束后,乡政府把大炮卖掉。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鬼子把当地的村民监锁在炮楼内,并用烟火熏等手段威胁村民交出财物和枪械,后来事件发展为日本鬼子打死了两名村民,在广大乡民的反抗下日本鬼子释放乡民而告终。1945-1946年土匪李潮在东江一带出没,他们打着“抗红义勇军”的旗号,到处杀人劫财,村民为防范他们的侵袭,每天都派人在炮楼上站岗。现炮楼尚存弹孔和烟熏痕迹多处。2004年,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东府办[2004]4号文,将此处文物点以“埔心村古建筑群”名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2020年8月12日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
版权所有: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      承办: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    网站标识码 : 4419000098
备案号:粤ICP备19114884号      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      技术支持:开普云       网站地图    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