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部
ico
ico
貔貅重歸水邊村
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(wǎng)站      2012-11-26 02:49:04  來源: 南方都市報
【字體:

    師傅們在老人樂(橫瀝水邊村里的老人娛樂中心)里一敲鑼打鼓,小徒弟們就聞聲而來。隨同趕來的還有觀演貔貅的觀眾,男女老少都有。隨著敲鑼打鼓越來越激烈,徒弟們急忙弄好道具,貔貅表演開始了。


79歲的吳子成向徒弟傳授貔貅舞的技藝,他是本村唯一懂貔貅舞的人。

    舞貔貅來源于一個傳說。傳說紫薇仙人上山游泳,忽然遇見一只兇猛無比的貔貅。紫薇仙人右手搖著蒲扇,左手拿青,巧妙地把惡獸引下了民間,企圖在民間把它制服。誰知,這只大貔貅一會伸直腰洋洋得意,一會俯伏身子面露兇相,就連紫薇仙人也拿它沒辦法。后來紫薇仙人靈機一動,想到了七十二變的孫悟空。于是紫薇仙人一邊用青猴引誘著貔貅,一邊尋找觀望著孫悟空。好不容易把青猴召喚來了。這只青猴機靈得很,在貔貅身邊竄來竄去,把貔貅弄得團團轉(zhuǎn),貔貅果真變得和善了很多。 


紫薇仙人、長春不老、青猴和孫悟空正在等待演出開始。

    水邊貔貅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。已經(jīng)七十九歲的吳子成回憶,貔貅舞傳于佛山等地,剛到橫瀝時,吸引了不少人觀看??墒怯^眾卻逐漸減少,也許是當時的舞步比較簡單。到了“文革”,由于怕被當作“牛鬼蛇神”,大家都把道具藏了起來。本以為改革開放后會火爆起來,結(jié)果并未火起來,大家都忙著賺錢去了。由于擔心這項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會消亡,今年年初,吳伯把貔貅隊組織起來,并從佛山等地選購漂亮的貔貅道具,和同樣是貔貅舞高手的兒子吳滿水一起,教授年輕人舞貔貅,企望將這項民間藝術(shù)代代相傳。


這幫十幾歲的水邊貔貅舞傳承者在練習時總不忘相互嬉戲。

    村里大一點的青年人都要工作,只能讓還在讀書的學生們擔當隊員。這幫小徒弟大概有十七八個,小的有十二三歲,大的也才十六七歲。吳伯介紹,挑這些孩子舞貔貅,有一個好處是讓他們從小養(yǎng)成良好的消遣習慣??紤]到孩子們都要上學,吳伯把練習時間安排在每周周日晚上,從七點多學到九點。目前已經(jīng)上了十來次課了,徒弟們基本可以表演,但有些動作還不夠到位。在徒弟們練習的時候,吳伯坐在一旁觀看。一位演紫薇仙人的小朋友沒把觀望尋找青猴的動作做好。吳伯立馬從石凳上蹦起,一個箭步走上去,拉開馬步,炯炯有神地向右一望,沒看見青猴,然后敏捷一轉(zhuǎn),身體向左,左手掌心向前靠在左太陽穴旁,右手靠在背后,再敏銳地一望左方,把一個機靈的青猴活靈活現(xiàn)地表演出來了。

    據(jù)介紹,貔貅舞包括舞貔貅、打拳、耍刀耙棍等內(nèi)容,表演至少需10個人,表演時間為1-2小時。過去貔貅舞有兩項絕活,分別是上竹架和打棍仔。上竹架是由四個人把兩根竹竿搭成十字架,兩人扮猴上下騰越。上架的最后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要在十字架中間加一根竹子,竹子上頂著一個人的肚子,由兩人轉(zhuǎn)動竹子,上面的人伸開四肢跟著旋轉(zhuǎn),就像是轉(zhuǎn)風車。吳子成的兒子吳滿水說,能表演這一角色的人很難找,既要腰力好,又要耐轉(zhuǎn),不怕暈,當年貔貅隊里20人僅有一人能擔此任。而另一絕活則是打棍仔,由八人手執(zhí)長棍站成圓形,先是兩人對打,接著四人、六人、八人輪流對打,看得觀眾眼花繚亂。最后還有師傅出來打“長龍”,寓意封臺,結(jié)束表演。



附件:

相關(guān)附件
媒體報道
音頻視頻
文件
部門解讀
圖解類
新聞發(fā)布會
訪談
其他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文章關(guān)鍵詞:
分享到:
 
相關(guān)新聞
主辦單位: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  承辦:東莞市政務(wù)服務(wù)和數(shù)據(jù)管理局  網(wǎng)站標識碼 : 4419000098
備案號:粵ICP備19114884號    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190002000375   技術(shù)支持:開普云   網(wǎng)站地圖   聯(lián)系我們
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東莞市人民政府”門戶網(wǎng)站,是否繼續(xù)?